据介绍,自2011年起,宁波通过PPP模式开展内河水质维护与改善试点工作,积累了初步经验和成果。在此基础上,去年上半年,宁波推出了38条总面积82万平方米的河道,由政府以购买水质维护提升服务的模式进行公开招标。三家企业入围。宁波市内河管理处副处长林兵说,我们提出通过三年的维护,实现“一升一降三无”的目标:即水质透明度明显提高,综合污染指数(CPI)逐年下降。这种水无色、无味、不含杂质。同时,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,提高河流自净能力。http://www.dgwanqing.com
近年来,浙江省宁波市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,尝试政府购买环境服务,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城市内河污染整治和维护。专家认为,面对未来中国水资源的严峻压力和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求,宁波的经验具有很高的复制推广价值。宁波内河165条,总长186公里,水域面积405万平方米。是典型的江南水城。“但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,内河的污染越来越严重。”宁波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卢子跃表示,早在上个世纪末,宁波就对市区内河进行了系统治理,从2009年开始,宁波实施了新一轮为期三年的内河治理。但工程建成后,由于管护单位对污染变化缺乏专业技术能力,部分河段又出现了污染反弹。事实表明,传统的强调建设而忽视维护的方法是行不通的。要创新思路,建立长效机制,巩固河道整治成果。
宁波根据行政区划,将内河分为海曙、江东、江北三段,确定河道维护平均价格为每年每平方米25元,政府每年82万平方米总费用为2050万元。据林兵介绍,按照PPP模式的要求,前期资金、设备、人员管理费用的投入全部由企业先行垫付。同时,政府引入第三方检测公司,在维护河道设置相应的监测点,定期采集水样,上报业主。如果没有达到标准,内河部门将被罚款。宁波市“五水共治”办公室主任贺国强表示,宁波此举实际上是在混水行业设置了很高的门槛。只有资金实力雄厚、治水技术过硬的企业才敢“曝光名单”。而且我们明确规定治水只允许使用生态环保技术,不允许使用絮凝剂等化学手段,避免不确定的风险和后遗症。“宁波PPP倒逼机制倒逼企业使‘招’。”**治水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陈邦林教授表示,宁波内陆水质长期工程规模不大,但汇集了国内外一系列先进的治水理念和技术。如我国自主产权的微纳气液分散技术,在国内大规模投入宁波内河治理,对重污染水体除臭净化、水体长期修复特别有效。
“有一种观点认为,只有向其他国家学习,加强对污染的管理和拦截,才能实现内河改善。”南京中国科学院湖泊研究所黄教授说,然而,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。由于大部分城市地下管线老化,政府财力有限,难以彻底更新。同时,在实际使用中,市政建设管理不到位,很多居民生活污水流入雨水截流管,大大降低了管道的截污效果。因此,在城市内河治理中,治污与水体修复并重,以水质和水生态为中心,多管齐下,标本兼治,是适应我国国情的理性选择。“通过深入研究,我们认为,内河污染的治理和维护,前期投入大,专业性强,不可预测风险高,单靠政府是管不了的。”宁波市副秘书长、城管局长李茜说。正因如此,宁波借鉴近年来国外兴起的PPP模式,引入政府购买水环境服务的理念,动员社会力量加入进来,共同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。
更重要的是,此外,由于参与企业均为专业公司,技术能力较强,可有效应对水质突发事件。今年年初,由于污水井污水倒灌,海曙区圣丰河水质突变。我们立即安排相关公司采取应急措施,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恢复正常。"但现在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."许巍说,首先,河道是一个开放区域,水质的变化受周围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。但由于行政条块分割,河道全部承包,不利于内陆河流域的统筹管理。其次,PPP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的模式是一个新生事物。有些人不太了解,认为政府在浪费钱,这需要舆论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。
“但推进PPP政府购买环境服务模式还需要科学论证和有序推进。政府应该强调信誉。严格依法办事,不能赢、吃、输;第三,需要双方建立一个责任可控的体系,能够通过数字化的管理和考核来界定双方的责任边界。对于这些问题,宁波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,值得相关部门进一步跟进和分析。未来几年,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将是中国的一个大产业,仅污水处理就达6万亿元,其中20%以上可以采用PPP模式。此外,PPP还可以扩展到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、有毒土壤处理、废气排放处理等,其推广前景十分广阔。